贾政算不算一个好父亲?

你的位置:11选5任8每天赚300计划 > 新闻动态 > 贾政算不算一个好父亲?
贾政算不算一个好父亲?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7:45    点击次数:95

评价贾政是否是一个“好父亲”,不能脱离《红楼梦》所处的封建时代背景和他的社会角色。从现代教育观念看,他无疑是不合格的;但在他所处的时代框架下,他的行为却符合一套严苛的“正统”逻辑。

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悲剧色彩的角色,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综合评判:

一、作为“严父”:封建礼教的忠实执行者

在封建社会的标准下,贾政的行为有其“正当性”,他甚至被认为是尽责的。

1、动机上的“望子成龙”:贾政对宝玉的期望,完全符合当时贵族家庭对子弟的要求:读书科举,光宗耀祖。他坚信这才是家族和儿子唯一正确的出路。这种期望本身,在当时看来并非错误。

2、行为上的“严加管教”:他见到宝玉不是呵斥就是考问功课,最极端的行为是第三十三回的“宝玉挨打”,差点将儿子打死。在他看来,这是对“在外流荡优伶,表赠私物,在家荒疏学业,淫辱母婢”等“不肖”行为的必要惩戒,是“铲除孽障”,防止儿子走上邪路。

结论:在以“君臣父子”为纲的封建伦理中,贾政是一个恪尽职守的“严父”。他的目标符合社会规范,他的手段(体罚)在当时也被普遍认可。

展开剩余74%

二、作为“失败者”:教育方式的彻底破产

尽管动机“正统”,但贾政的教育实践是完全失败的,他从未真正理解过自己的儿子。

1、情感的严重缺失:贾政与宝玉的父子关系中,只有威压,没有关爱;只有训斥,没有沟通。他从未尝试去理解宝玉的才华(如在大观园题对额时,虽心中暗许,口中却仍要斥责)、他的情感和他的精神世界。这种情感上的冷漠和高压,是造成宝玉对他极度恐惧和疏远的根本原因。

2、方法的简单粗暴:他的教育手段只有否定、施压和暴力。这非但不能将宝玉引上“正途”,反而激起了宝玉更强烈的逆反心理,让他对“仕途经济”更加深恶痛绝。贾政的教育,起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。

3、自身的局限性:贾政自己就是一个才能平庸、思想僵化的官僚。他无法欣赏宝玉灵秀的诗才和叛逆精神背后的价值。他试图把儿子塑造成另一个自己,或者说,另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、毫无生气的“正人君子”。

三、人性与父性的微弱闪光

在贾政刻板的外表下,曹雪芹也写到了他偶尔流露的人性微光,这让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可悲。

大观园题对额:他虽嘴上批评,但心中对宝玉的才情实有几分得意,这或许是他作为父亲最接近“欣赏”儿子的一刻。

宝玉挨打后:他见王夫人和贾母悲痛欲绝,自己也“灰心,自悔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”。这一刻,他的懊悔里或许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父性。

离家赴任前:他难得地不再逼宝玉读书,反而嘱咐他“休要淘气”,流露出离别时的一丝温情与无奈。

这些瞬间虽短暂,却说明他并非完全的冷酷无情,只是他的人性被厚重的礼教外壳所禁锢。

综合评价:一个时代的悲剧父亲。贾政不是一个“好父亲”,但他是一个真实的、充满悲剧性的父亲。

从现代视角看:他是一个失败的父亲。他的教育方式粗暴、情感冷漠,严重伤害了儿子的心理健康,是造成宝玉悲剧人生的直接推手之一。

从历史视角看:他是封建父权的典型代表。他的行为是那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产物。在他的认知里,他正是在履行一个父亲最严肃的责任。他的悲剧在于,他越是努力地想当一个“好父亲”(按照他的标准),就越是把儿子推向对立面。

最终,贾政的失败,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失败,更是他所信奉的那一套封建教育理念和宗法制度的失败。

他爱儿子,却用错了方式;他望子成龙,却亲手摧毁了儿子的灵性。他既是施害者,也是被礼教思想所禁锢和毒害的受害者。

在《红楼梦》的悲剧交响曲中,贾政与宝玉的父子关系,是其中一曲沉重而哀伤的乐章。

发布于:广东省